水蛭的养殖技术包括生活习性的了解、繁育知识、养殖池的建造、日常管理和加工方法。
水蛭养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- 生活习性的了解:水蛭生活于淡水沟渠、水田、湖沼中,尤其是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水流缓慢的小溪中更适应其生活。它们以吸血或吸体腔液为生,耐饥力极强,主要吸食水中浮游生物、小昆虫、软体动物等。冬季在泥土中蛰伏越冬,3-4月份出蛰活动。温度低时,常躲在沟河底部由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土里,天暖离水后以足蠖式抽前抓。
- 繁育:水蛭雌雄同体,但异体交配,体内受精。交配时头端方向相反,各处的雄生殖孔对着对方的雌生殖孔完成受精交配。交配后的1个月,生殖器可分泌一种稀薄的粘液,夹杂空气而成肥皂沫状,再分泌另一种粘液,成为上层卵茧壁包子生殖带的周围,卵从雌生殖孔产出,在茧壁和身体之间的空腔内,并向茧中分泌一种蛋白液,亲体逐渐向后方蠕动退出,整个产卵过程约半小时,茧产在泥土中数小时变硬,茧壁泡沫风干,壁破裂,只留下五角形或六角形组成的蜂窝或海绵状保护层。茧产出后,如果温度适宜,受精卵便直接在茧内发育,约经16-25天孵出,并能独立生活。
- 养殖池的建造:养殖池选址应考虑避风向阳,排灌方便。小规模养殖可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坑,放水即可。大规模养殖可利用池塘或低产田修造:池直小不直大,宽3m,深lm,长度不限,随地势而定。可若干小池共埂,构成大地,埂宽4Ocm,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,池底放一些石块和树枝,供栖息。
- 日常管理:水蛭生命力强,粗生易长,极易管理。主要管理是投饵和调节水质。水蛭主要取食螺类、蛆蚓等无脊推动物及哺乳类动物的血液。人工饲养,天然饲料来源以螺狮为主,辅以蚯蚓、昆虫的幼虫等。人工饲料主要是各种动物血。螺蛳可以一次性投放,即在养殖池内放养一定数量的螺蜘(每亩25kg左右),让其自然繁殖,供自由取食,投放螺蛳不宜过多,以免与水蛭争夺空间,动物血每星期喂一次对水蛭迅速生长有显著的作用。把猪、牛、羊等动物血凝块放人他中,每隔5m左右放一块,水蛭嗅到腥味后很快就会聚拢来,吸后自行散去,要及时清除剩血残渣,以免污染水质。水蛭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,水温宜保持在10℃-4O℃,在污秽水中保证一定的溶氧量。7-8月气温高,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洁。
- 加工方法:把捞捕的水蛭堆入石灰中,埋20分钟左右,即中毒死亡,然后晒干或烘干,筛去石灰粉即为成品。以呈自然扁平纺锤形、背部稍隆起、腹部平坦、质脆易折断、断面呈胶状有光泽者为佳。将水蛭集中放人器皿中,将开水突然倒入,热水淹没水蛭2-3指为宜,20分钟左右待水蛭死亡后,即捞出洗净放在干净的地方晒。可将高度的白酒倒入器皿中,能完全淹没水蛭即可。然后加盖密封半小时左右,水蛭即醉死,再用清水洗净晒干即可。水蛭用铁丝穿起,悬吊阳光下直接曝晒。
以上就是水蛭养殖的主要技术要点。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水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,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,因此养殖户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。